开国十大将中有没有一位能“镇得住”所有开国上将的人?

时间:2025-06-18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1955年的那个秋天,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一场改变中国军史的授衔仪式正在进行。

  十位威风凛凛的开国大将依次接过命令状,他们身后,是57位同样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

  每当后人翻看这段历史,总会忍不住琢磨一个问题:在十大将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能让所有上将都心服口服、甘愿称臣?

  毕竟元帅们稳居金字塔尖,那第二梯队的大将里,有没有“带头大哥”级别的人物?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看看这十位“战神”里,谁有资格担起这个“镇场”的重任。

  这就好比职场里的职级,虽说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明明白白写在档案里,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十大将的级别分成两档:前八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是军委委员级或等同军委委员级,搁现在相当于“大军区正职”往上

  说到上将这边,57人里有33位都是正兵团级,比如萧克、李达、张宗逊、王震这些响当当的名字。

  尤其是萧克,当年评衔时差点就进了大将名单,他在红军时期当过大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时期又是120师副师长,妥妥的“副帅级”履历。

  还有张宗逊,红军时是红一方面军的军长,解放战争时跟着彭老总打天下,论职务一点不比王树声、许光达低。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军队级别这东西,就像大学的专业排名,A+和A之间看着差一档,实际水平可能就差之毫厘。

  大将里前八位虽然职级高半级,但上将里的“头部选手”个个都有硬实力,真要论资排辈,恐怕谁也不敢说能全面碾压。

  都说“资历是军中的年轮”,红军时期担任过什么职务,往往决定了在将领中的地位。

  十大将里,王树声当年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手下管着元帅(当时是总指挥),麾下十万大军纵横鄂豫皖,那可是妥妥的“方面军大佬”。

  但上将里的萧克更厉害,人家既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还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后来到了八路军,又成了120师副师长,和贺龙、关向应搭班子,论军职,比大部分大将都高半头。

  再看粟裕,虽然解放战争时牛气冲天,又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又是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但红军时期他还在锻炼呢

  长征时是红七军团参谋长,抗战初期是新四军的支队司令员,直到解放战争才迎来“高光时刻”。

  这就好比职场里有人是“老资历高管”,有人是“后起之秀总监”,前者靠辈分服人,后者靠业绩说话,各有各的江湖地位。

  还有周士第,这位上将中的“老革命”,1927年南昌起义时就是25师师长,手下的团长是、,搁现在相当于“创业公司初创团队核心成员”,连部分元帅当年都是他的下属。

  反观十大将里,除了张云逸(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多数人在南昌起义时还是中层干部。所以论“入行早晚”,上将里还真有不少“祖师爷级”人物。

  有人起点高,一出场就是“方面军副总指挥”;有人低开高走,靠战功一步步逆袭。

  在的军队里,党龄有时候比军龄更有说服力,毕竟“党指挥枪”是根本原则。

  十大将中,陈赓和肖劲光都是1922年入的党,算是“建党初期老党员”,放在现在相当于“公司初创期就加入的元老”。

  但上将里有个更厉害的角色——傅钟,1921年冬就入党了,比陈、肖二人还早一年,而且还是旅欧中国少年的创始人之一。

  还有周纯全,红军时期就当选过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鄂豫皖苏区时是省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论党内地位,比多数大将都高。

  这就好比在党内会议上,人家傅钟、周纯全发言时,连大将们都得认真听着,毕竟论“党龄辈分”,确实高一筹。

  尤其是在强调政治工作的人民军队里,一个资深党员的话语权,有时候比军事职务更有分量。

  毕竟在战场上,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管你党龄多老、级别多高,一仗打下来见真章。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简直是“开了挂”:苏中七战七捷,3万打12万,歼敌5万多

  淮海战役更不得了,作为实际指挥者,统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歼敌55万,直接奠定解放全国的基础。

  就连毛主席都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种级别的战功,别说是上将,就连部分元帅都得竖大拇指。

  再看其他大将,徐海东长征时“为中央红军送棉袄”,黄克诚在东北战场屡出奇谋,陈赓在越南、朝鲜双线作战,但论战役规模和影响力,确实没人能超过粟裕。

  而上将们虽然也战功赫赫,比如韩先楚的“旋风部队”、刘震的东北空战、的胶东游击战,但大多是在方面军或兵团级别的指挥,和粟裕这种跨战略区的大兵团作战相比,还是差了一个层级。

  他就像一个“军事天才”,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破局点,用最少的代价打最漂亮的仗。

  这种实打实的战绩,别说让上将们服气,就连我们后人看了,都得说一声“服”。

  从军队级别看,前八位大将比部分上将高半级,但33位正兵团级上将和他们平级,尤其是萧克、王震这些,资历一点不差

  论最高军职,王树声的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很唬人,但萧克的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副师长更胜一筹

  党龄和政治地位,傅钟、周纯全这些上将堪称“党内前辈”,大将们也得敬重三分

  唯独在战功上,粟裕一骑绝尘,达到了元帅级别的高度,让所有上将都望尘莫及。

  但“镇得住”这个词,从来不是单靠某一项指标就能实现的。在军队里,威望来自资历、战功、人品的综合加成。

  比如粟裕,虽然资历不算最老,但凭借逆天的战功和谦逊的品格,连陈毅元帅都甘愿当他的“政委后盾”,麾下的、王建安等上将更是对他服服帖帖。

  而其他大将,如徐海东长期养病,黄克诚侧重政工,陈赓幽默亲和,各有各的风格,但论全面影响力,确实没人能像粟裕那样,在军事领域形成绝对的“碾压级”优势。

  而粟裕的存在,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用耀眼的战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也让后人记住: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总有人能凭借超凡的能力,成为众人心中的“无冕之王”。

  回到1955年的授衔现场,十位大将和57位上将并排而立,他们身上的勋章或许有多少之分,但胸前的那颗初心并无差别。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能让所有上将都心服口服的人,粟裕无疑是最接近答案的那个——不是因为他的军衔,而是因为他用一场场硬仗,为自己赢得了“战神”的称号。

  但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正是这群有血有肉、各有所长的开国将帅,共同铸就了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让我们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骄傲地说:这,就是中国军人!



上一篇:此人创造中国抗战首次大捷1965年大将张云逸表示:我不会原谅他
下一篇:在大渡河畔追寻英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