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有哪些误击事件?严重的一次牺牲17人所幸没带重武器

时间:2025-05-25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前些年,网络上传出了一则颇为吸引眼球的“猛料”——41军在进军广东的过程中与两广纵队发生了误会,结果在一场冲突中,两广纵队俘虏了塔山英雄团的一个连。据称,这个信息还是在一次两广纵队的战友联谊会上,由当时的纵队炮兵团团长透露的。

  这一说法并不值得辩驳!任何有基本军史常识的人都清楚,41军在参与完衡宝战役后,便进驻了广西,根本没有进军广东(进军广东的是四野15兵团的43军、44军以及二野4兵团),那么,怎么可能与两广纵队发生冲突呢?更何况,塔山英雄团虽有辉煌战绩,虽不是从未失败,但要说丢失一个整连的战斗力,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

  虽然这一说法完全没有依据,但在百万大军南下的过程中,确实曾因为种种原因,如语言障碍和指挥不畅,发生了一些误会。

  1949年10月上旬,四野邓华15兵团与二野陈赓4兵团联手攻占广州。15兵团动作迅速,43军和44军在广州已经取得了胜利,而陈赓兵团还距离广州有几十公里远。当广州解放后,4兵团继续推进已显得毫无意义,于是陈赓率兵转向粤西,准备歼灭蒋军39军。

  在急行军过程中,4兵团14军41师与一支看上去军容不整的部队相遇,前卫部队发起冲锋,结果将“敌军”击溃,捉住了一个年纪很小的俘虏。

  41师师长查玉昇亲自审问这名俘虏,但由于无法听懂广东话,根本无法得知敌方的身份。这个小兵表现得非常坚毅,完全不像是蒋军士兵,甚至不像是民团武装。查玉昇灵机一动,拿出自己笔记本上的毛主席像给小兵看,谁知那小兵看见毛主席的像后,突然激动得大叫了起来。

  最终得知,原来这支地方部队是广东“粤中纵队”一部分,他们本应配合我军南下大军一起打击蒋军,然而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与41师发生了误会。事后,查玉昇见到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时,还连声夸赞:“你的兵真行!”

  粤中纵队成立于1949年8月,是由广东的几支游击队组成的,规模不大,仅有4300人,但他们在解放广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歼敌近3000人。

  这一误会,幸好没有造成伤亡。而相比之下,我军在西昌的另一起误会,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教训也极为深刻。

  西昌解放后,蒋军残部向大山深处撤退,15军44师132团紧追不舍,经过一天的行军,来到了冕山镇。这个地方是交通要冲,敌情不可忽视。

  132团进镇侦察时未发现敌情,便留部分兵力在镇内警戒,其余人则在城外进行搜索。那时天色已晚,月黑风高,突然间,132团在镇外发现了一支不明的队伍。由于视线不清,双方无法确认对方身份,甚至口令也对不上。于是,战斗迅速爆发。

  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132团的官兵开始觉得不对劲。敌军通常对夜战有所畏惧,但这支不明部队展现出极强的夜战能力,甚至熟练运用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战斗中相互配合默契,进退有据,且敢于进行白刃战。132团数次进攻,几乎没有取得胜利,战斗变成了拉锯战。

  最后,132团抓住了一名“俘虏”,这名战士操着山西口音怒喊:“老子是解放军,要杀要剐随便!”

  原来,和132团交战的部队是184师552团,隶属于一野62军,该团的前身为华北军区15纵,早已在随二野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552团本来是要和44师会师的,但由于小路逃敌的突发情况,他们没能及时与132团会合,导致误会发生。

  两部队在冕山镇碰面,误会逐渐加剧。尽管事后双方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是同一方队伍,但此战仍然付出了惨重代价:双方共有17人阵亡,超过200人负伤。幸运的是,这两个团都未携带重武器,否则伤亡人数可能会更大。

  这一事件虽然偶发,但确实暴露出在联合作战中,通讯和协同问题的潜在风险。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和贺龙提议在西南作战时取消了野战军司令部,改设联合军区,以确保指挥统一。

  到了1979年对越作战时,我军的协同作战能力大大提升,战场通信联络也有了显著改进。尽管如此,通讯手段的进步依然无法完全解决协同作战中的问题,这导致了误会事件的发生。

  1979年2月20日,41军123师369团进攻越南河安县,某炮兵营奉命支援。该营派出了一支6人的先遣队,带队的副营长带领队伍夜行。当他们在途中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人时,由于晨雾弥漫,双方无法分辨敌我。

  先遣队人员紧急下车,占据有利地形。对方也察觉到了先遣队,但用旗语与之联系,先遣队却没有人懂旗语。双方因此陷入对峙,局势一度紧张。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终于派人前来确认,才得知原来是我军的步兵连,误会才得以解除。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虽然现代通信技术已有很大进步,但在多兵种协同作战中,通信不畅和语言障碍仍可能导致误会,从而造成严重后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进军大西南
下一篇:【大会专稿】从三重维度看听花岛的短剧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