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一个团离奇失踪中央多次调查无果70年后村里老人说出实情

时间:2025-06-23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2002年,一位同志满怀激动地冲进办公室,急切地向上级报告:“找到了!找到了!”上级一时间有些困惑,皱眉问道:“杨又铸同志,这里是办公室,你怎能这么大声喧哗?”杨又铸毫不在意地回应:“报告领导,我已经找到了红52团的位置!”

  “什么?!”领导猛地站起身,神情紧张地问:“他们具体在哪里?情况是否安全?”

  杨又铸低头,将自己通过细致调查得到的情报一字不漏地汇报出来。听完后,领导顿时瘫坐回椅子,喃喃自语:“原来真是如此……”

  杨又铸所说的红52团,到底是哪支部队?为什么直到2002年中央才得知他们的下落?这背后的故事还得追溯到红军长征时期。

  当年,红军在反“围剿”战役中失利,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红6军团被选中担任探路先锋,其作战能力极强,在军中赫赫有名。作为先遣部队,红6军团接连突破了四道国军封锁线,成功渡过了大沙河。正当他们准备渡过乌江时,中央突然下达命令:“不渡乌江,改由石阡方向转移,进军江口地区。”

  红6军团接令向石阡进发时,军察觉了红军的动向,立即调动湘军、桂军和黔军兵力,密集部署准备围剿红6军团。果不其然,几方军队在石阡遭遇,红6军团付出了惨重代价,才侥幸突围。

  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的萧克和任弼时立刻调整战略,任命红52团为前卫团,负责为主力部队探路和断后。

  10月15日,当红6军团正准备渡过石阡河时,遭遇湘军猛烈攻击,紧接着黔军兵力也赶来增援。指挥官深知若不能及时渡河,等桂军到达,红6军团将陷入三面包围,命悬一线。

  形势危急,必须果断采取行动,派遣一支部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主力安全撤退。红52团成为了这支“牺牲先锋”。团长田海清接令后,毫不犹豫地带领800余名官兵强行冲锋,向南方转移,吸引敌人注意。大部队则趁机悄然转移。

  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红52团付出了沉重代价,约半数战士英勇牺牲。幸存的战士则被敌军围困于困牛山。

  困牛山三面环绕着深谷,四周皆为险峻悬崖,唯有一条幽深狭长的山谷通向山中。若无熟悉地形的向导,就连老牛也难以进出。地形虽易守难攻,有利于拖延敌人,但山上缺乏粮食和弹药补给,时间一长,必然弹尽粮绝,难以支撑。

  眼见弹药渐尽,敌人却日益增多,师长龙云决心利用藤条攀援带领部分战士突围。最终,近两百名战士成功突围,而剩余百余名继续坚守山中。

  然而,困牛山已被敌军严密包围,突围战士再次陷入敌人包围圈,全部牺牲。师长龙云被俘后,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壮烈牺牲。

  为了解决山中残余部队,军甚至强迫村民走在前线充当人盾。战士们不忍对村民下手,却眼睁睁看着敌人借助村民掩护步步逼近。愤怒和悲痛交织,战士们选择了砸碎武器,接连跳崖殉国。

  村民们悲痛欲绝,待敌军撤离后便自发前往山崖下为英勇的战士们收尸。大多数战士死状惨烈,只有少数依靠藤蔓减缓下坠速度,幸免于难。

  此后,困牛山附近村民每逢重阳节,便自发前往山崖祭拜这群英雄,逐渐形成了习俗。

  那么,为何中央派出众多调查人员,却一直未能发现这段尘封的秘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石阡周边山村林立,道路崎岖,村与村之间交通极其不便。部分调查人员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偏僻山村寻找线索。

  二是随着时间流逝,当地许多人已渐渐遗忘那段历史,甚至不清楚为何要祭拜山崖下的战士,自然也无法将红52团和祭拜联系起来。

  一方面,他没有仅仅询问中青年人,而是深入访谈了多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毕竟七十年前的事情,老人们记忆更为深刻。

  另一方面,当有人提起困牛山下那个村子有奇特的祭拜习俗时,杨又铸没有忽略,反而紧紧抓住这一细节,逐步从多位老人口中拼凑出红52团的历史真相。

  此事上报中央后,中央迅速追认红52团全体战士为烈士,并为他们修建了纪念碑。烈士们的英灵终于得以安息,人们也永远铭记他们的壮烈贡献。山崖之上立起了“红军跳崖殉难处”七个大字,供后人敬仰与缅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痛别!又一著名演员突然离世曾多次扮演毛主席
下一篇:红军长征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