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能看到某个纵队的番号。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纵队这种编制的确是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在我军的历史上,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都曾采用过纵队级编制。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纵队编制和内涵各有不同。
以抗战时期为例,带有八路军数字番号的纵队通常是指承担某一战略方向的部队(比如八路军第3纵队),这些纵队的规模通常庞大,往往达到数万人之众。而在一些地方性作战中,也会出现某个小型的纵队,规模会相对较小。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我军开始集中主力部队编组为野战兵团,纵队一级的具体定义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当时规定,各战略区需从现有兵力中抽出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组成野战兵团,其余部队则编为地方兵团。
野战兵团的编制上实行了“三三制”原则,每个旅的兵力不超过7000人。通常情况下,3至5个旅会组成一个纵队,华中和山东地区已编成师的部队则以3至5个师组成一个纵队。此时的野战纵队,实际上相当于军一级,兵力在2万到3万之间。
在此基础上,我军各大战略区的野战军陆续建立,成为主力部队的纵队。一般来说,纵队之下仍实行“三三制”编制,有的战略区以旅为单位组成纵队,有的则以师为单位,然而此时的旅级和师级基本上处于同一层级,编制之下的单位通常是步兵团。
到1948年大决战前,我军的野战步兵纵队已达到51个,野战兵力总数达到149万人。其中,西北野战军有7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也有7个,华东野战军有15个,东北野战军有12个,华北军区则有10个。除了这些主力纵队外,东北野战军还有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华东野战军则另有特种兵纵队,其他野战军也直属有炮兵等特种部队。
各战略区的部队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纵队兵力的差异也非常明显。1948年9月,《关于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曾将我军的野战纵队分为三类。西北部队的编制中,每个步兵师约8000人,每个纵队兵力达到25000人;东北部队的步兵师人数则约为12000人,每个纵队近43000人;华北、中原、华东等地区的编制则相对较为适中,每个纵队兵力大约为30000人,但炮兵团、补充团等部队不在此列。
尽管以上三类编制在理论上存在,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实施效果也有所不同。首先来看东北部队,东北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其兵力是最为充实的。每个步兵师的兵力接近12000人,甚至有的超过了这一数字。由此可见,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兵力相对较大,每个纵队的兵力普遍在40000人以上。以塔山阻击战为例,担负主要任务的第4纵队兵力就有4万余人。
事实上,在我军各个野战纵队中,东北野战军的纵队编制最大,甚至超过了国军的主力兵力。例如,国军的步兵军理论上应该有3万多人,但实际兵力大约只有2万左右。1948年塔山阻击战时,国军的主力来自华北,兵力也仅相当于我军的第4纵队。
由于国军华北部队不熟悉东北我军的实力,最终遭到了沉重打击。原本号称“从未丢过一挺机枪”的赵子龙师,竟然被我军轻松击败。此次战斗体现了我军和国军之间,尤其是在纵队级兵力上的差距。
与华北部队相似,西北部队的兵力也相对较弱。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的兵力总数才达到了15.6万人,纵队的兵力平均不到20000人。相比之下,中原野战军的兵力也不算充实。
例如在淮海战役前,中原野战军的纵队兵力统计显示,许多纵队的兵力还不到2万人。即便是装备较为精良的第4纵队,其兵力也只达到了3万人以上。相比之下,东北野战军的兵力明显占优,尤其是在武器装备方面,中原野战军的装备相对较为简陋。
因此,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虽兵力充足,但并未完全达到理想状态,特别是在兵员伤亡后,部队的补充成了作战中的重要环节。尽管如此,由于不断胜利并得到及时补充,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力仍能持续。
最终,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我军得以重新补充和整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野战军的步兵军兵力也逐步达到了理想状态,解放战争的进程也因此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