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刚刚到任129师政委不久,还没有完全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却突然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当面批评了参谋长李达。对于身处129师的参谋长而言,这一职位非同小可,是仅次于的四号人物,那么究竟因为什么敢如此大胆批评李达呢?这件事的起因,与突然调任129师有关。
说到129师政委,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联想到,的确,他从1938年初到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八年担任129师政委。然而,129师的首任政委并非,而是张浩。张浩,原名林育英,育帅的堂兄,当年在革命历史上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长征草地惊变后,正是张浩劝说张国焘重新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1937年八路军成立三大主力师时,张浩作为公认的领导人,出任了129师政委。然而,天命难违,张浩因长期的战斗和过度劳累,身体逐渐垮掉,头部的老伤再次复发,最终无法继续工作,于是他被调回延安治疗,并在1942年因病去世。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他送葬,这显示了他在党内的重要地位。
张浩去世后,129师政委的位置成为了一个难题。推荐了,然而认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能轻易调离。而任弼时也被排除,担心其离开会影响中央的运转。最后,批准了推荐的出任129师政委。从此,开始了为期八年的任期。
批准担任政委有深远的考虑。129师由不同系统的部队组成,思想上尚未完全融合,的任务就是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帮助这些部队形成统一的力量。此外,蒋介石对八路军的敌视,促使我党加强军队的纪律建设。蒋介石对八路军的内部干预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要求不设政委制度,试图削弱我军的党性。而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外部压力,决定恢复政委制度,并指派来加强军队建设。
担任129师政委时,虽然年纪轻轻,身材不高,话语不多,但其深邃的智慧和强大的个人魅力,使得身边的将领无不尊敬。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在其领导下,即使是最精锐的师长和政委们也不得不敬畏他。梁必业曾回忆,很少发火,但每当他开口,言辞犀利,直指要害。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们,也对他既敬且畏。
这件事虽然看似不大,却在129师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件的起因是129师司令部失去了一个绝密的作战命令。下达的命令要求386旅在第二天上午进行某项攻击任务,参谋长李达指派苟元书将该命令传递给386旅。由于司令部与386旅之间的通信设施不完全,苟元书按照常规,把命令交给了两名通信员,由他们骑马亲自交给陈赓旅长。虽然这是标准操作,但由于人员疏忽,意外发生了。
命令虽然发出,但由于通信员粗心大意,导致文件遗失。苟元书随后开始寻找这份遗失的命令,并最终找到了它,但已经延误了七个小时。陈赓急得几乎失去了理智,而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愤怒,批评苟元书工作不细致。最令人吃惊的是,居然当面批评了李达。指出,李达作为参谋长,对部队的管理存在疏漏,未能加强监督和教育,这是导致这次失误的根本原因。
李达虽然地位尊崇,但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问题,这让感到十分惊讶。深知,军队内部的纪律必须严格,任何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尽管李达对的批评表示接受,并在事后决定给通信员适当的惩罚,但的做法让他深刻意识到军事纪律的严明,和无形的威慑力。
尽管和李达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有摩擦,但两人之间并无深刻的矛盾。李达作为参谋长,他的军事能力得到了的充分认可。李达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且曾在1942年5月,冒着极大的危险,亲自带队成功营救了一家。那时,日军突袭左权并包围了129师师部,李达果断提出分开行动,并带领第一梯队成功突破包围圈,确保了师部的安全。、等领导人深知,李达的忠诚和勇敢让他们在危急时刻能够放心。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继续担任刘邓大军的参谋长,直到1955年,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他曾为军起义而背负一定的历史包袱,但始终将他视为最得力的助手。李达在这段时间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直至1993年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感慨万千,深切怀念这位一直在自己背后默默支持的参谋长。
这段深厚的革命友情与军人间的信任,也深刻影响了的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