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意义深远,而最先走完长达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的红25军,更是成为了象征性的一面旗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34年长征伊始,红25军曾一度陷入生死攸关的困境,最后正是靠着一个卖货郎的帮助,才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封锁。事后,红25军为了感谢这位货郎,曾多次派人寻找他,政府也为此进行了六次组织行动,企图报答他。然而,最终这一切却没有圆满的结局。这一段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失败,因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红25军作为先锋部队,面临了最为严峻的挑战。经过惨烈的战斗,付出了1/10的战士伤亡,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进入了伏牛山一带。然而,伏牛山并不适宜建立根据地,红25军只能继续行进。此时,蒋介石已经对红25军布下了层层封锁网,红25军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北有黄河的自然障碍,南有豫西的敌军,前方是卢氏关隘,后方是几万敌军的追击。蒋介石还曾放言:“今之红25军,如古之瓦岗旧部,必将在此覆灭!”红25军意识到自己的困境,许多战士已经准备为最后的生死一搏。可是,程子华等领导并未放弃,他们冷静分析,决定寻找一条生路:“既然敌人势大,正面突破不可行,那就联系群众,绕道入陕!”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反动势力的宣传,当地群众对红军存在误解。当红25军的战士下山寻找向导时,他们发现村民们都藏匿在山寨里,不愿意与红军接触。在这时,一位卖糕点的货郎站了出来,提出:“我可以给红军带路!”这位货郎的名字叫陈廷献,小时候外出做生意,四处游历,亲眼见过红军的风采,也知道蒋介石的颠倒黑白。看到红军陷入困境,他毫不犹豫地决定站出来帮助。
程子华等人感动不已,询问这位货郎的名字,并感谢道:“谢谢你,老乡,你叫什么名字?”陈廷献答道:“我叫陈廷献。时间紧迫,领导们,我们这就出发吧,我知道一条山路,能绕过敌人,直接通往洛南,对你们有帮助。”于是,红25军立刻行动,队伍庞大,气势如虹。为了掩人耳目,程子华特意派出一支部队伪装成主力,吸引敌人注意,让敌人误以为红军仍然在两关方向。事实上,红25军已悄然绕道,穿过崎岖山路,向前行进。经过三天三夜的跋涉,终于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告别货郎时,程子华掏出十块大洋,想要感谢陈廷献。不料,陈廷献坚决拒绝:“你们行军辛苦,留着用吧,我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事,帮了你们一小忙。”程子华深受感动,立即写下一张纸条,盖上鲜红的大印,上面写着:“你是的人!”陈廷献并未为此图名利,他只觉得自己应当尽力帮助人民的军队。离别时,红25军继续踏上征程,虽然短暂,却载入了历史的篇章。
红25军虽然成功突破了敌人封锁,但与的斗争远未结束。1935年2月,红25军准备继续西进,却遭遇陕军的追击。为了打破敌军的追堵,并打开华阳地区的局面,红25军决定在石塔寺伏击敌人。3月10日,伏击战爆发,红25军成功击溃敌军五个营,俘虏与杀伤了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士气与作战能力。随后的袁家沟、四坡村、劳山等战役中,红25军接连获胜,战果斐然。直到1935年9月,红25军在陕甘苏区永坪镇与红26军、27军会合,长达10个月的长征圆满结束。
尽管红25军只行进了5000公里,但其影响和作用却比其他长征队伍更为显著。特别是在长征初期,红25军率先抵达了陕北,成为革命的“旗帜”,而且红25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过程中增员的队伍,人数非但未减少,反而增加了800多人,实在令人钦佩。毛主席曾说:“红25军的成功,对中国革命有巨大影响,有巨大贡献!”
然而,红25军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那位普普通通的货郎——陈廷献的帮助。战后,红25军一直试图找到他并表达感激之情。尽管政府六次组织寻找,甚至扩大到周边三省,始终未能找到陈廷献的踪迹。直到1983年,在编写红25军军史时,再次展开寻找,这才发现陈廷献原来是河南省卢氏县人,而且他并不是“陈廷献”,而是“陈廷贤”。然而,陈廷贤的后半生充满悲剧,刚回家就被抓捕,经过三天的拷打,勉强保命。为了保密,他将纸条藏在了自家土房的椽条缝里。后来的岁月里,陈廷贤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成为卢氏县副食品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虽然他曾为红军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缺乏证明,始终未能加入党组织,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直到陈廷贤去世前,他的最后遗愿是:“把我的尸骨埋在县委党校旁边,这样就能靠近党组织。”程子华与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已,痛惜未能早日找到陈廷贤,表达感激之情。经过确认,陈廷贤的英雄事迹被公认,并给予了应有的待遇。卢氏县党史馆也将他的故事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宣传,电影《北上先锋》更是将他的英勇事迹搬上银幕。
2019年,陈廷贤的孙子陈晶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陈廷贤之所以会帮助红军,是因为他深受红军纪律的震撼。特别是当时红军处理纪律问题时的严明,给了他深刻的印象。陈廷贤看到这些年轻的战士奋勇前行,更加坚定了要为人民的军队出力的决心。
红25军的历史、陈廷贤的事迹以及这段精神财富,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纪念馆的故事,还是学校的红色教育,都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段艰难却壮丽的历史,让我们铭记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继承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