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从弱小到强大,历经了无数艰难困苦,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在这漫长的征途上,一方面需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更多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时刻警惕来自军队的威胁,避免被其消灭。面对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敌军的围堵和封锁,红军能够在如此困境中生还,实在不易。因此,长征不仅是红军的一次战略调整,更是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所做出的生死决策。
长征中期至后期,红军经历了五次会师,尤其是第一次会师后,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一度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境地,幸好有的机智与帮助。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回顾这五次会师的历史意义。
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以来,中共中央便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根据地,形成了多个革命根据地的局面。这些根据地分布广泛,约有14个,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中央苏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是红军最为重要的根据地,管理区域广阔,部队规模庞大,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这里是红一方面军的根基地,早期的领导人包括和朱德等人,后来,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也迁至此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大别山一带,诞生了红四方面军,主要人物包括张国焘、和陈昌浩等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则是红二军团的发源地,代表人物有贺龙、周逸群等人。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六军团,主要人物有萧克和王震等。闽浙赣根据地诞生了红十军团,后与红七军团合并为红十军团,代表人物有方志敏、刘畴西、粟裕和叶飞等。陕甘革命根据地则培养了红26军和红27军,代表人物有刘志丹、谢子长、高岗和阎红彦等人。
这些根据地的红军力量中,红一方面军无疑是最强大的,其次是红四方面军,再次是红二和红六军团(后合并为红二方面军)。通常所提到的“会师”多指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陕甘红军的会师。
第一次会师发生在1935年6月,地点位于川西北的懋功。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终于与已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已大幅削弱,仅剩三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却多达八万,实力强大。会师后,两支部队合并,分别组成了左路军和右路军。张国焘领导的左路军包括了红五军、红九军等多个军团,领导的右路军则包括红一军、红三军、红四军等。
最初,等人计划继续北上,但张国焘突然提出不同意见,主张南下。他不仅有意在陕南和川西北继续作战,还意图通过南下获得更大的权力。此时,红军局势异常危急,张国焘与陈昌浩、等人的密谋差点引发内讧。幸好,及时发现了他们的行动,向等人报告了这一危险信息,经过紧急商议,决定独立北上,避免了潜在的冲突。此举避免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确保了革命路线的正确执行。
除了第一次会师外,长征中的其他会师同样意义重大。最初到达陕北的红25军,与红26军、红27军在1935年9月15日永坪镇成功会师,标志着第一次“成功会师”的到来。此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吴起镇会师,在困境中写下了向徐海东借款的请求,徐海东不仅没有收回借款,反而慷慨资助,这种气度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1936年6月30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这次会师后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标志着红军力量的进一步整合。到了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几天后,红二方面军也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此时,红军三大主力军最终在会师中团结一心,准备迎接接下来的艰苦战斗。
总的来说,长征中的五次会师都极为重要,尤其是第一次会师,虽然一度出现了内部纷争,但最终通过等人的努力和的果断决策,避免了可能带来的灾难。正如那句名言所言:伟大的行动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而非日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