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桥横铁索寒”,在《七律长征》中的这句描写,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变得家喻户晓。
1935年5月29日, 红2师4团赶到泸定桥。此刻,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然而,一些人却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对“飞夺泸定桥”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飞夺泸定桥,是因为与川军达成了某种“默契”,守桥的刘文辉部队才没有炸掉铁索。事实是这样的吗?
据《中国军事科学》编辑于兴卫考证,红军抢占安顺场后,刘文辉命令袁国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泸定桥。蒋介石曾令刘文辉炸桥。刘文辉之所以未炸,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而且自己的部队也没有了退路,何况炸桥之后重修代价太大。为应付蒋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办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烧桥,事实上其部队在泸定桥也是这么做的。
参加过飞夺泸定桥作战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忆长征》中曾写下这样的画面:战士魏小三最早牺牲,从桥上脱手落入河中。接着,中了弹的刘大贵也趴在铁索不动了。紧跟着,刘大贵落入水中。不料对岸燃起火来,铁索烧得发烫,冲在前面的刘金山始终抓着铁链,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铁索上烫下的伤痕。
先说红军的行军速度。红4团从28日清晨到29日清晨奔袭120公里,“昼夜兼程二百四”是很可能的。红军官兵常年在山野地区穿插作战,特别是红1军团素有急行军传统,所辖5团曾在长征中创造过奔袭160里(80公里)夺取鸭溪的战例。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同样创造过昼夜行军240里(1947年秋清风店战役)、14小时疾进145里(1950年冬从山区穿插三所里)的战场奇迹。
至于红军22勇士攀爬铁索桥“能否打枪”,这个问题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比较麻烦,但对于当年长期翻山越野、经验丰富的红军官兵来说,在铁索桥上用驳壳枪射击、投掷手榴弹都不算难事。而且,夺取泸定桥战斗并非只靠桥上的22个人,岸边,红4团集中了所有轻重机枪、迫击炮用于压制敌方火力,掩护阵地长达百米。这一战法在突破乌江、金沙江、安顺场时都用过,实战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