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石棉县传承船工精神巩固军民团结纪事

时间:2025-06-16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20世纪50年代的石棉县石儿山与大渡河悬索大桥。此桥于1942年建成,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后方物资运往前线的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图片

  每到这个季节,安顺场镇安顺村村民帅飞为游客讲解时,总会加上一句:“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时候,水也是这么急!”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向大渡河疾进。前有天堑,后有追兵,为了跳出军包围圈,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17名勇士登上缴获的一艘木船,在当地船工帮助下迎着枪林弹雨成功渡过大渡河,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今年5月25日,是红军强渡大渡河90周年。重回安顺场,旧迹今犹在。石棉县干部群众传承船工精神,为军服务、拥军优属,在大渡河畔书写了新时代的“船工故事”。

  一进入汛期,帅飞就通知“大渡河勇士突击队”的队友们,对驻军部队营区外围的地质条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早做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护准备。

  “红军强渡大渡河,就在我们这里。当年我爷爷看到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暖,却纪律严明,相信他们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军队,才招呼船工们一起帮忙渡河。”帅飞说。这些年,驻军部队发扬拥政爱民传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助力脱贫振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大渡河勇士冒死强渡,撕开了敌军的防线;如今,一群热心拥军的群众组织起来,许下为军服务的诺言。2022年7月,石棉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吸纳退役军人、热心群众成立爱心服务组织,取名“大渡河勇士突击队”,开展拥军志愿服务活动。

  为营区排除隐患、为军属和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排忧解难……这几年,突击队积极主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被四川省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该中队营区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大岗山半山腰,距离县城较远。突击队员们到来后,擅长烹饪的到炊事班传授厨艺,医疗卫生行业的队员为官兵查体、送药,从事旅游业的队员为官兵制订雅安一日游路线……

  “尽管驻军部队营区偏远,但我们每年都要来几次。”随队一同前来的石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罗小康说,“打着‘大渡河勇士突击队’的旗子走进营区为军服务,我们感到格外光荣。”

  大渡河畔,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前,广场上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巍然耸立。

  纪念碑主体是红军战士头像,基座上的浮雕,展现的是红军勇士们强渡大渡河的场景。

  看着浮雕上奋力划船的人像,帅飞总有种亲切感——他的爷爷帅仕高,就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组织船工提供帮助、冒着枪林弹雨站在船头的艄公。

  节假日,帅飞经常在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不少当年他帮红军渡河的故事。结合馆里展示的枪炮、大刀、翘头船等展品,我能想象得到强渡的情景有多么激烈。”帅飞说,2022年,纪念馆改造提升,在“强渡大渡河”单元运用裸眼3D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参观者可以坐在一艘小船上观看立体影像,身临其境地体验渡河战斗。”

  帅飞告诉记者,节假日是官兵和军属、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来纪念馆参观的高峰期。“他们多数是从外地来的,为他们提供指引、讲解服务,也是突击队的一项重点工作。”帅飞说。

  来到石棉县,军人军属和各类优抚对象在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这座有着支前传统的县城的优待——

  纪念馆附近的一家旅馆,在装修时精心打造6间军旅特色客房:房间内安放军绿色床旗,就连茶壶和水杯也是别出心裁的“军旅款”。

  旅馆经理韩磊是“大渡河勇士突击队”队员。“这种装修风格,让军人和退役军人有种亲切感,让没当过兵的客人体验‘军旅特色’,不忘这里曾是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过的地方。”韩磊说。

  据了解,目前石棉县“双拥联盟成员单位”涵盖医院、旅游景点、酒店、商超、餐馆等不同行业领域的160家门店。这些商户的负责人,大多是“大渡河勇士突击队”队员。他们像当年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一样,用一碗热汤、一间暖房、一次折扣,践行着拥军优属的承诺。

  5月12日,四川省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在全省23个县(市)同步举行,其中省级演练主会场就设置在石棉县。

  “我们家乡自然灾害比较多,2013年雅安地震、2022年泸定地震,我都参加过抢险救援。”帅飞说。

  2022年泸定地震中,泸定、石棉两县受灾最为严重。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很快从四面八方进入石棉县展开救援。石棉县地形复杂多山,哪个地方可以搭设帐篷、哪个地方的水源可以饮用、哪个路段可以直抵灾区……救援部队一时面临许多难题。

  “当时‘大渡河勇士突击队’才刚成立两个月,但队员都是本地人,熟悉情况。”石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回忆,得知部队有需要,他立即想到了突击队。“我们马上联系队员,让他们提供信息、充当向导。”

  来自栗子坪乡的突击队员罗永华,负责与陆军某工兵旅对接。由于道路不通,部队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在他带领下,工兵旅官兵翻山越岭,徒步到达重灾区新民乡、草科乡。新民乡突击队员龙静涛、草科乡突击队员罗兵则继续引导官兵,向交通、通信断绝的农乡村、和坪村挺进,协助官兵按时抵达重灾乡(镇)和重灾村,并参与后续救援。

  灾后第二天,一艘采砂船出现在石棉县新民乡海耳村大渡河边——由于震后河对岸的王岗坪乡、草科乡道路中断,突击队员们就和河边经验丰富的船工一起,借用采砂船将救援物资摆渡到对岸,为受灾群众和救灾部队提供保障。

  提起那时连续奋战多日为灾区运送物资、为官兵搭建帐篷的经历,帅飞笑了:“那没什么可说的,爷爷就是我的榜样!”

  船工后人的话掷地有声。站在大渡河边侧耳倾听,河水携着历史深处船工摇橹的桨声和枪炮的轰鸣奔涌而至,激荡起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和谐奏鸣。

  今年初,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共同主办“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沿着90年前红军长征的转战路线月,我们来到大渡河畔。

  1863年5月,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兵西进,在这里全军覆没;72年后,红军在安顺场遭遇10万大军南北夹击,却能够绝处逢生。

  强渡大渡河后,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赋诗一首:“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

  不仅仅是在大渡河——回顾我军成长发展的历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抗日战争时期“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解放战争时期“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在人民军队的身后,始终有着亿万支持和信赖着子弟兵的人民。

  站在大渡河畔回望那段历史,我们尤为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正是人民军队夺取胜利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源泉。



上一篇: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主要节点、大事全在这里!
下一篇:长征与新长征——对党的文献中“”概念演变情况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