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长征:红军日行240里“飞”夺泸定桥

时间:2025-06-14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日消息 (记者谭淑惠 曾袁媛 刘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这句诗我们都很熟悉,其中“铁索寒”指的就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忘初心再长征》采访组来到了四川省泸定县,踏上了泸定桥,感受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体会长征时期的战斗精神!

  刚走到泸定桥头,就听到有女生的尖叫声。原来,一些游客站在摇晃的桥上双腿打颤,不敢向前。泸定桥长101.67米,宽2.67米,13根铁链系于两岸,左右各2根为扶手,9根为桥面。现在桥面上铺着整齐的木板,可是望着桥下滔滔的大渡河水,人走在上面还是会心生恐惧。可以想象,81年前,红军战士面对桥上的铁链和对岸桥头敌人的炮火,经历了怎样的战斗!

  1935年5月底,红军来到安顺场,准备渡过大渡河。如果仅靠渡船运送,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需要整整一个月。可此时军队正向大渡河急速行进,川军杨森部队距离安顺场也只有三四天路程。

  于是,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乘船渡河,沿大渡河北岸向上游的泸定前进,接应夺桥渡河的红军大部队;另一路沿大渡河南岸奔袭至泸定桥,夺桥渡河。

  对于担负夺桥任务的队伍来说,按时到达泸定桥是一个巨大挑战。中央给红四团下达命令:“必须在29日上午赶到泸定桥头,完成也要完成,完不成也要完成。完成了有一线生机,完不成红军要被消灭在泸定桥西岸”。而此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华里。

  军事专家董保存告诉记者,“飞夺泸定桥”重点落在“飞”字上。泸定桥是红军超越生理极限,用脚板“跑”出来的,他们一天一夜走了240华里(120公里)山路。中途还有打仗,小部分队伍和敌人打仗时,主要队伍还在向泸定桥前进,最后确实达到了“飞”的速度。“现在跑根本跑不过来,当时是把人逼到了极限地步,那是生死之战。”

  5月29日上午,一路奔袭而来的红军终于到达泸定桥。此时,泸定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拆得所剩无几,13根铁链悬在空中,铁链下是咆哮的大渡河。对岸桥头的桥楼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

  下午四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红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带领的22人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铁索过桥。三连跟在后面,用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门板和床板铺桥面。铁索剧烈地摇晃着,眼见红军快要过桥,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点燃了,头发、眉毛、衣服被烧着的红军勇士冲过火焰,夺下了泸定桥。

  为纪念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立了22块碑。然而,记者发现只有五位勇士留下了姓名,两位勇士留下了照片,其他的都是无名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副馆长夏云说,至今没有完全核实当年参加夺桥任务的红军勇士身份。为了缅怀先烈,每个纪念碑背后都有一棵青松,背靠青松,象征红军精神永垂不朽。

  如今的泸定桥褪去了战争硝烟,成为当地人日常出行中一个重要的桥梁,桥上也时常可以见到各地来的游客。从西安过来的游客范同生是一名1979年入伍的退伍老兵,走上泸定桥,他感慨到“红军当年真是不容易。”他说,有必要带女儿过来看看,现在生活安逸了,但是应该让年轻人了解过去国家是怎样的,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历史上一场艰苦、残酷,最能说明红军战斗力的作战。”军事专家董保存说,这场战斗为铸就长征精神,铸就这支军队的军魂起了重要作用。它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军人,如果没有决心,将是一事无成的。必须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要有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办法和力量。



上一篇:“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肖汗尧烈士“归队”
下一篇:长征题材油画作品赏析:栩栩如生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