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万里长征第一步”来比喻“征途漫漫”。显然,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过去80余年后,“长征”一词已由一个革命话语,融入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语汇。
根据《党史博采》杂志记载,长征中,有一些红军干部一直坚持写日记。其中,肖锋的日记最为完整详细,几乎一天都不少,内容既包括每天的天气、行军路线、作战行动、人员伤亡、弹药消耗以及俘虏缴获,也包括当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点等。
根据这些日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对长征进行了初步总结,路程就是据此逐一汇总计算出来的。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数字。1935年10月,他在吴起镇讲话时说道:“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红一军团(军)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
当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了红军长征“两万五千余里”的表述,并紧接着在《抗日救国宣言》中再次使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论断。
此后,随着脍炙人口的诗篇《七律·长征》和以后一些革命歌曲传唱,“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程得到更广泛的确认,流传至今。
进入新时期,很多人以“重走长征路”的形式对这一里程进行考证。但有观点认为,在长征里程的计算中,还有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红军长征的行程。“因此,重走长征路的人,用自己所走的里程来计算、验证‘两万五千里’,从根本上说都是不科学的。”
但也正是这些不容忽视的因素,让人们更加惊叹于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极为罕见。
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在此时间节点回望两万五千里长征,更有新的感悟——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是什么?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唯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