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转折之战:包座毙敌4000人打破红军困局绝处逢生

时间:2025-06-12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在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红军大多数战役都是处于被动防守状态,敌军几乎一直在后方追击、追赶,红军很少能主动出击并打败军。然而,这种局面并非因为红军战斗意志不强,而是因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所致。不过,尽管大多数战役如此,在这长征历程中,依然有一场鲜为人知却极具意义的战斗,那就是包座战役。

  站在现代的视角来看,包座战役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然而,这其中又充满了必然性。所谓偶然,是指这场战斗本并不在初步战略计划之内,而是红军根据战局变化临时做出的调整。至于必然性,正是因为当时敌我形势交织,红四方面军若不采取行动攻占包座,可能会面临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危险,甚至可能会使得整个长征过程出现阻碍,危及胜利的希望。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交织的谜团。人类无论多么努力,总是无法完全掌控历史发展的轨迹,正如我们无法预测一个六月的天气,或是孩子的成长变化。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

  懋功会师后的路线团与红一方面军第2师第4团在懋功会师,成功挫败了蒋介石的计划。对于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前途来说,这本应是一次值得庆祝的胜利。然而,在欢欣鼓舞的背后,也潜藏着危险——张国焘此时拥兵自重,企图分裂红军,另立中央,这种行为仿佛是革命的背叛。

  然而,张国焘并未认同这一战略。他提出了不同的计划,主张向南进攻,背靠青海,进而打通通往新疆的道路,寻求苏联共产国际的支持。这种思想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红军的生存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战略上将陷入巨大的困境。因为当时红军的宣传口号是北上抗日,而张国焘的策略显然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必然无法获得全国各党派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若只在四川和青海一带活动,不仅难以取得其他阶层的支持,而且红军的未来也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会师后,红军按照中央的决策进行分兵,分为左右两路军。8月20日,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了重要会议,明确指出红军主力应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东岸地区,并准备向东进攻。而此时张国焘仍然坚持向南推进,坚决不听中央的劝告。

  8月24日,右路军的先遣部队成功穿越草地,随后在班佑附近的贡巴龙山击溃了张莱孝及部分藏兵。在勘察道路时发现,原计划从班佑到拉卜楞需要至少四天的时间,而通过巴西改道经包座则能直达甘南。和采纳了这一建议,计划变更路线。然而,胡宗南发现红军北上,派遣第四十九师向包座赶来,企图阻止红军,包座战役也因此爆发。

  包座,意为枪筒,地形呈线状,易守难攻,尤其是松潘到甘肃的古道在其中蜿蜒交错。在此处构筑了强固的封锁阵地,使得红军的进攻变得格外困难。经过侦查后,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在敌人四十九师到达前,红军先行占领了求吉寺和大戒寺。

  具体战术如下:红三十军二六四团佯攻包座的大戒寺,主力伏兵在包座西北的山林中,控制住河东岸的高地以准备对援军进行打击。红四军一部则攻击下包座的求吉寺,红一军待命于班佑地区。

  8月29日晚,红二六四团通过激战清除了外围敌军,敌人残部撤回大戒寺。次日,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故意示弱,吸引敌援军前来救援。伍诚仁所率四十九师继续北上,进入红军设下的伏击圈。指挥红军通过车轮战进行集中打击,迅速分割敌军。

  最终,红二六八团直取包座桥,成功将敌四十九师分割,敌军形成三段,无法自保。伍诚仁尝试组织反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红军以勇猛的白刃战击败了敌军的多次反扑。敌援军未能及时到达,包座的防线被红军突破。

  经过八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最终击溃了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伍成仁被俘。然而,他趁夜色逃入包座河后失踪。与此同时,求吉寺的守军见大戒寺守军溃败,纷纷投降,红军取得了包座战役的胜利。

  包座战役的胜利,红军击毙敌军4000余人,俘虏800人,缴获大量武器与物资。虽然红军付出了约2000多人的牺牲,且有八百余人受伤,但这场胜利打破了对草地的封锁,确保了红军能够顺利向甘南推进,也为日后的陕北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战役的胜利可归因于红军高层指挥的卓越判断与灵活战术。在作战前,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熟悉地形,准确选择了攻击的时机与目标。此后,红军根据敌军的反应,迅速调整战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包座战役不仅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



上一篇: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时战斗序列详述主要将领1955年授衔情
下一篇:苦难辉煌百炼成钢:红四方面军成为第二大主力红军的历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