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朱姓明,字少时,明两广总督朱英之后,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后因家贫辍学务农。
1925年,受五四运动与湖南农动影响,朱良才将军参与本地农民协会,组织抗租抗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湘南起义是指1928年1月中旬到4月朱德、陈毅率领历经考验的革命火种,在湘南农村地区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起义。在3个多月的起义中,朱德率领的不满千人的铁军将士,最终发展到2000多人,甚至利用游击战创造了1个团打败许克祥6个团的辉煌战绩,点滴的革命火种终于形成燎原之势;帮助组建起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建立6个县的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余县,约有100万人参加起义。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从湘南起义走过来的将帅有:朱德、陈毅、王尔琢、、粟裕、黄克诚、萧克、邓华、杨至成、谭政、陈奇涵等等。
铭记先烈:王尔琢,生于1903年1月23日,湖南省常德人,中国,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1928年4月,朱良才将军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和谭政一起,当上了红四军军部的第一任秘书,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任红四军连党代表,协助朱德、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初,朱良才将军随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参加大柏地、长岭寨、龙岩、上杭等战斗。
1930年,朱良才将军任第3纵队第7支队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政治委员。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与师长徐彦刚率部从正面攻占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的指挥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该师师部另2个旅,并生俘张辉瓒。
1932年7月,朱良才将军任红5军团第15军政治委员。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与军长陈伯钧率部击溃军第59师前卫部队,后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其大部歼灭。
1933年,朱良才将军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1933年,朱良才将军任红一方面军第1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朱良才将军任红5军团第34师政治部主任。长征途中,任中革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经常亲自组织医疗抢救工作。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朱良才将军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政治部主任,因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斗争,遭受打击而被调任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1936年10月,朱良才将军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后任红30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朱良才将军只身一人,不畏艰险,经36天沿途乞讨,化装潜行,回到陕北。作战中曾多次负伤,右臂留有终生残疾。
抗战全面爆发后,朱良才将军被中央指定以秘密身份担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对外称“吴秘书长”,营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西路军失散人员。
1937年,朱良才将军发表《朱德的扁担》,生动记录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故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经典。
1938年,朱良才将军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创建敌后根据地,开展“政治建军”与群众动员。朱良才重视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指导开展创建模范党支部、杀敌立功和争当铁军运动,及时总结和宣传“狼牙山五壮士”“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民兵英雄李勇”“雁翎队”等先进典型,培养了一批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铭记先烈: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战争年代戎妈妈带领全村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送军粮、救伤员、护伤员、抬担架。戎冠秀妈妈小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后,她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毛主席13次接见她,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大会代表。
1939年,朱良才将军指挥晋察冀部队参与黄土岭战役,配合杨成武部歼灭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提振华北抗战士气。
1940年,朱良才将军组织百团大战期间的后勤保障与政治宣传,推动根据地军民协同作战。
1948年5月,朱良才将军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培养大批军政干部,为解放战争输送人才。
建国成立后,朱良才将军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华北军政大学政委、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朱良才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朱良才将军主动申请退出领导岗位,成为首位“让贤”的开国上将,体现高风亮节。毛主席风趣地赞扬朱良才将军:“人家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是拉屎不占茅坑!”
1960-1970年代,朱良才将军潜心撰写回忆录《这座山,它革命!》,记录井冈山斗争史实,为党史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朱良才将军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朱良才将军文学贡献,《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这座山,它革命!》《红一方面军长征回忆录》,以质朴文风记录革命历史,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影响数代人。《思想改造与军队建设》,探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语言风格严谨朴实。
朱良才将军社会影响,晚年捐赠积蓄支持教育事业,汝城县设立“朱良才奖学金”纪念其精神。
朱良才将军是忠诚的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
1937年,朱良才将军发表《朱德的扁担》,生动记录朱总司令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故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经典。
文章讲述了1928年,朱总司令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朱总司令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1956年7月,为迎接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决定面向全军全国举行征文活动。530余位开国将帅和省部以上领导和数万官兵、转业军人、地方干部踊跃撰稿,共应征稿件3万余篇。
朱良才将军经过慎重周密的考虑写下《一根灯芯》一文。《一根灯芯》讲的是部队与基层,讲身为军党代表的毛主席,亲自规定团、营、连如何点油灯的故事,实质是在讲艰苦奋斗与革命队伍管理。
在井冈山上,由于被敌人封锁,服装弹药、粮米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下山活动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就成了宝贝。
记得上山后不久,同志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内容大致是这样: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此后,在井冈山上,部队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一到夜间,熄灯号“嘀嘀嗒嗒”一响,战士们就都吹熄了灯,只有连部的一盏灯,有一根灯芯亮着。
开始,我们还弄不懂:毛委员有那么多大事要考虑、策划,这么一根灯芯的小事,他为啥还要亲自作规定?后来才明白,这不是小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以保证全体人员有油吃,又使这有限的物资用的时间更长一些,能渡过困难,这是个好大的问题哩。
同志最会区别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也最善于在一定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的问题。像这么一根灯芯,看来好像事小,但在当时却也要亲自去抓。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一直到现在仍念念不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总爱用它来检查一下。
1928年8月30日,朱良才将军率领一连守卫黄洋界,搬石头、挖陷阱、插竹签、堆擂木、做松树炮,凭险抵抗,击退了军两个团的进攻,守住了红四军的主要军事基地,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8年9月毛主席写下诗篇《西江月·井冈山》,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也反映了毛主席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后人乾中生赋诗一首,以缅怀毛主席和朱良才将军,誓言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工作:
1930年12月29日,朱良才将军率领红九师参加歼灭张辉瓒师的战役。朱良才和师长徐彦刚指挥整师的兵力迂回张辉瓒师后,及时发起了猛攻,直奔张辉瓒指挥部,活捉了张辉瓒和指挥部全体人员。缴枪2000余枝、大炮1门,缴获电台1部,俘虏了电台班人员,缴获了军电台密电码本,为红军破译军电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点名表扬。参与活捉张辉瓒的部队主要是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和彭德怀等率领的红五军,主要人员包括朱德、陈毅、彭德怀及由此走出来的将帅等。
后人乾中生赋诗一首,以纪念朱良才将军他们用自己的苦难、牺牲和胜利铺就了民族的独立解放、祖国的繁荣富强:
1958年,刚刚晋升上将的朱良才将军,突然向组织递交了辞职申请。这位开国上将的主动退休,在建国初期可谓罕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老兵做出如此决定?
作为开国元勋,朱良才将军从农民暴动、抗租抗息到湘南起义,以后一生跟随毛主席,到反围剿到万里长征途到延安岁月到残酷西征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北京军区政委,战争年代朱良才将军冲锋在前,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体状况也不堪重负,旧伤未愈,又在承担繁重的工作中添了新伤,以至“形销骨立”,身体垮塌于病痛之中,只能在病榻上艰难度日。朱良才将军为国奉献的代价竟是如此沉重,开国上将竟沦落到如此境地,令人唏嘘,肃然起敬。
元神和朱良才将军曾并肩战斗多年,在艰难困苦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元帅内心充满遗憾和愧疚,万般惋惜而又无比深情地说到:“你这担子一放,是我们的损失啊。”
毛主席回忆起朱良才将军在苦难岁月的托举和襄助,心情无比沉重地说的:“他这担子一放,是我们的损失啊。”
朱良才将军在离开领导岗位后,一直坚持在写作中深情回忆革命岁月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客观精彩记述,部分作品还被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正是朱良才将军这些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才使新中国从创建之初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他们的故事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苦难和牺牲铺就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精神价值才是人生的根本,只有坚守理想信念,凭借顽强意志,我们才能在逆境中绽放光芒,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