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电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不一样?

时间:2025-06-10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印度佛经中的舶来品到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神线.

  最近爆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可谓是刷屏热搜,好评不断,大家都看了吗?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

  》热映期间,很多观众就发现电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们从小看到听到的哪吒好像有些不同。事实上,多数人对哪吒的认知源自《封神榜》《西游记

  》《哪吒传奇》等,但其实,哪吒的形象经历过多次演变,且一直在创新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那为什么一个孩子的诞生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这要从这个孩子的名字说起:“那罗鸠婆”是梵语中“可爱”一词的音译,因此在不同版本中也被翻译为:“哪拏天”“哪吒俱伐罗”,由于过于拗口,才被简化为“哪吒”。而“哪吒”除了“可爱”之外,更有着不凡的血脉——

  据现代学者考证,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起源于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位于古代印度北方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王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而随着大唐在西域的经营,凭借灭亡东突厥、西定吐谷浑的赫赫战功,李靖及其麾下的大唐铁骑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

  唐代学者卢弘正在《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这样描绘彼时毗沙门天王的模样:“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善善恶恶,保绥斯人。”

  按照国人造像的习惯,雄伟异常的神像之旁往往需有弟子配享祔祀,毗沙门天王有无亲传弟子不便考证,但是儿子“哪吒”却是现成的。于是自唐代开始,毗沙门天王和“哪吒”的神像便常常成对出现。不过这一时期“哪吒”的形象大多是“手捧戟,以恶眼向四方”

  “捧(塔)行,莫离其侧”,完全是一个忠诚扈从的模样,与大众所熟知的那个叛逆少年相差甚远。

  唐玄宗年间,面对阿拉伯帝国和吐蕃的夹击,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那些关于“军神”李靖的崇拜也渐渐破灭,战乱中的人们渴望能有一位新的英雄横空出世。正是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之下,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们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了神话故事中。

  在唐代僧人不空所翻译的密教经典《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是这样说“哪吒”的:

  “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哪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最早描述“哪吒”助人为乐、行侠仗义故事的,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郑綮(qìng)。作为出身“荥阳郑氏”的富家公子,郑綮虽然政治才干一般,但善于写作讥刺俳谐的诗句和故事,可谓误入官场的“段子手”,其所编撰的《开天传信记》堪称唐代版的《人间喜剧》。

  《开天传信记》中有关“哪吒”的故事篇幅不长,说的是大唐开元年间,有一个名为“善无畏”的印度和尚来到长安。在得到唐玄宗的接见后,这位“善无畏”便提出要在“持律第一”的道宣和尚任主持的“西明寺”中“挂单”。在此期间,道宣和尚善待“善无畏”,也获得了善报。一天夜里,道宣和尚行路不慎掉下台阶,快要坠地的时候被一位少年神祇护住,交谈之后,道宣才知道这位少年乃是“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而这位“哪吒”不仅保护了道宣,还把自己一直供养的佛牙送给了他。

  通过《开天传信记》中的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哪吒”已经摆脱了其父“毗沙门天王”身边的跋扈军神的角色,变成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在每一个僧人身旁的“守护神”,“哪吒”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而哪吒形象的改变也颇具“躺赢”色彩。早在唐代,佛教神话中哪吒神的父亲毗沙门天王便受到推崇,国内广建寺庙,更有毗沙门天王率领神兵退敌护国的传说;作为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哪吒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民间往往会将历史人物附会于神仙,中唐以后,国势衰颓,唐初名将李靖愈来愈受到民间推崇,开始神化。到了南宋,李靖与毗沙门天王合二为一,成为人们崇奉的“毗沙门托塔李天王”,而身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自然也成为李靖之子,完成了由佛教夜叉神向中国本土正神的华丽转身。

  随后开始了道教对哪吒父子的“收编”。北宋时,道士口中开始出现“哪吒哪吒”的咒语,开始了对哪吒的吸收。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成书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正式被封为元帅,编入道教神仙谱系。

  书中记载:哪吒原为玉皇大帝座下大罗仙,身高六丈,头戴金轮,具有三头九眼八臂的特征,鉴于世间的妖魔横行,玉皇大帝命其下凡铲除妖魔,因此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成为李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哪吒在东海激怒龙王,不仅斩杀了龙王的太子,还射杀了魔界领袖石矶娘娘的门人,导致李靖极为愤怒。因此,哪吒选择割肉剔骨以归还父亲,并以真灵求救于佛祖。佛祖遂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使哪吒得以重生,并授予其密旨及“木长子”三字真言。由此,哪吒获得了变化自如的能力,能够穿越河流、潜入大海、移动星辰、扭转命运。最终,玉皇大帝封其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成为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

  到了《西游记》中,李天王哪吒父子均已成为道教魁首玉皇大帝座下战将,李靖由佛教毗沙门天王化身为道教天兵首领、降魔大元帅托塔李天王,哪吒则身为李天王三太子,封三坛海会大神。

  》中,哪吒成了道教灵珠子转生、出生在中国本土、拜太乙真人为师、再脱胎于莲花的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纯粹本土道教神,佛教色彩的武器金刚杵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明代夏季儿童常见装束镯子、红绫与中国风的长枪。哪吒与托塔天王间有悖父子人伦的惨烈故事,也演变为哪吒为闯祸后不连累双亲而尽孝自杀,托生后与李天王亦是父子和睦,彻底完成了本土化。

  到了清代,人们已经完全将哪吒当做了中国本土正神,在刨根究底时,也只是半信半疑地讲“哪吒事疑出于佛经”。

  今天我们熟悉的哪吒形象,大多来自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中的描述是最多最详细的,其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

  “只听得韾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

  ,这样的相貌看起来很是凶恶,红脸黑发,与之前那个可爱的童子形象判若两人。

  ,如今我们各类动画、影视作品中的哪吒也基本都是以孩童为基础形象塑造的。

  除了文化融合以外,哪吒除暴安良、守护平安的神通在僧侣的传播下广为流传,哪吒闹海颇具镇水灾色彩,在地方传说中还具备了治病救人的神通,受到民众欢迎。而其身着红肚兜的男婴形象,更为农耕民族喜闻乐见。由此,民间对哪吒的崇拜一浪高过一浪,直至今日,在四川江油、厦门、台湾地区及泰国等地,哪吒庙仍是香火鼎盛,澳门著名的大三巴哪吒庙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而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在现代文艺作品中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如

  年出品的动画片《哪吒闹海》成为一辈人的记忆,2003年出品的动画片《哪吒传奇》

  ,近几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中,哪吒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挑战了既定的命运,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哪吒的形象也不再是单一的叛逆或暴力,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人性化,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共鸣。



上一篇:一封写在工作笔记上的“遗书”
下一篇:绝境看朱德!这一场战役近乎一举奠定朱德十大元帅之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