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的上将39岁 在烟台讲那过去的事情

时间:2025-06-08来源: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照片上这位能文能武战功赫赫的人,就是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萧华将军。他13岁就当上兴国团县委书记;14岁参军入党,受到多次接见;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成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成为有名的“娃娃司令”;39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48岁当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我军地位显赫的“三总部”部长之一。

  初见萧华将军是1984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烟台休息调研。那年将军已经67岁,但精神头十足,显得很年轻。再是从表面上看,将军不像是威武的军人,倒像是一个文人,难怪将军被称为军中“才子”,能写出史诗般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来。

  将军身材较矮,很敦实,大脑门比常人大一圈。外出时总爱戴着休闲礼帽,脸上挂着笑,非常喜相。

  将军喜欢散步遛弯。每天早上都要围着宾馆院子和烟台的东海边转一圈。大家也都喜欢陪着他边散步边聊天,听将军讲那过去的事情。

  将军的记忆力特好。他能把从十几岁参加革命开始,反“围剿”、长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加过的上百次战役,都能讲的清清楚。

  这是萧华将军(中)在烟台与市领导和有关人员合影。照片中第二排右为本文作者徐修铨。

  1933年,在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投下的一颗炸弹落在红军阵地上,成了哑弹。

  为了让红军兵工厂取回炸弹做研究和防止有人触碰发生意外,来自苏联的军事专家李德告诉保卫处要严加看管,任何人不许靠近炸弹,否则,一律军法从事!

  萧华等三个“红小鬼”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好奇心,决定去看看从下天上掉下来东西是啥模样。

  他们摸黑来到炸弹跟前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保卫处的人发现了。为了防止被抓,三个人拔腿就跑。但后经排查,三人最终还是被抓住了。

  因为当时正值战乱年代,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保卫处只对三个“红小鬼”简单审讯后,就草率地决定把他们处以极刑。

  当他们在赴刑场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当时我党的最高领导人博古(秦邦显)。博古见到三个被绑着的“红小鬼”,便上前询问怎么回事?问清缘由后,再看看眼前这三个长得孩子般的小红军,便对红军保卫处的人说道:“他们还都是孩子,谁还没有犯错的时候,怎么就能枪毙呢?”

  就这样,博古一句话,三个“红小鬼”获得了宽大处理,没有被枪毙。或许博古同志也没有想到,他这次意外救下的三个“红小鬼”,日后都成为了我们国家革命事业的栋梁之材。这无心之举,堪称是功在千秋。

  萧华将军说,我虽然是江西省兴国县人,但我从长征开始,到达延安后,就一直在北方工作,抗日战争在山东,解放战争在东北,建国后在北京。现在回想起来,最难过最残酷的日子是在山东度过的。

  萧华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和广阳伏击战后,于1938年8月,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之命,年仅22岁的司令员兼政委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从陕北出发,穿越山西,来到渤海湾,在山东乐陵一带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日本鬼子的“蚕食”“大扫荡”与“清乡”是极其悲惨,给山东河北人民造成极大伤害,尸横遍野,一片哀嚎。

  虽然年龄不大,但文武双全的萧华,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同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的同时,巧妙地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初好多地方官员都瞧不起只有22岁的萧华司令员,以为没人了,把“童子军”都派出来了。所以 在谈判时萧华连这些大老爷的面都见不上。

  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这些“大老爷”们都对萧华佩服的五体投地,都归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麾下,服从萧华的统一指挥和对日作战的方法。

  在萧华的运筹帷下,鲁西军区部队开始反击,一次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并打败了投降派的多次反扑,使抗日根据地有小到大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

  萧华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把被日寇蹂躏的民不聊生的抗日根据地,迅速恢复生机,让农民得到土地,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山东的老百姓感谢八路军,感谢“娃娃司令”。

  毛主席曾夸赞萧华:“你又是政委,又是司令,一会山东,一会东北,好大出息呦。

  1964年,为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而创作的。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以同志《长征》一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目,从长征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等12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了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感人,深刻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成为了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

  为了写好《长征组歌》,萧华在杭州养病期间,反复研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耗时数个月才完成《长征组歌》初稿。随后由北京战友文工团完成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谱曲排练,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在北京上演,连演了三十多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四渡赤水出奇兵》一节更是选进了国家的小学课本,成为脍炙人口,代代流传的佳篇。

  正如萧华在《组歌》定稿本扉页的批注:此非艺术创作,乃血肉谱写的行军日志。」

  萧华在回忆毛主席时说,是毛主席把我从江西领出来,走上革命道路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

  萧华见到毛主席很早。1929年2月,萧华进入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就见到,并得到的赏识。同年12月,年仅13岁的萧华任兴国县团委书记。

  此后,又两次来到兴国,先后六次找萧华单独谈话。对萧华的工作和组织才能,给与肯定和称赞。

  1930年6月,亲自将萧华调入红四军,任青年委员。从此萧华一路上跟随长征到陕北。

  1955年,萧华(左)39岁就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军中最年轻的上将。这次授衔除了萧华的赫赫战功外,还在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萧华的信任。

  1963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去世,又是毛主席指定,由上将萧华接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1974年9月,国庆25周年纪念活动名单送到在长沙交由毛主席亲自审定,已经82岁,身体状况很不好的毛主席,在看完名单很长时间后,没有作出任何批示,便让秘书退回。

  在距离国庆节只有两天的时候,观礼名单第三次送过来。毛主席看了半天,轻叹了一口气,提笔在上面添上了萧华名字。其实,毛主席一直在掂记着自己曾经带出来的“红小鬼”萧华。

  1974年10月1日,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萧华出现在了城楼之上。此后,萧华开始恢复工作。

  萧华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光辉灿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多次受伤,身体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1984年,萧华离开烟台回到北京,就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于1985年8月12日,一代英豪萧华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上一篇:赤子丹心映山河——共和国最年轻开国上将萧华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军魂永驻:红五军团研学:文韬武略萧华《长征组歌》创作感染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