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吧,我就说村姑陈这家伙不懂茶,果然应验了。她装了这么多年,终于装不下去了。这回子穿帮了,把大红袍都认成红茶了。
于是一群四处蹭岩茶的人,一群卖做旧老白茶的人,一群传导陈皮煮老白茶喝的人,开启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于是,普通消费者,没有细看包装,自然就会以为,这是一款红茶。进而还会认为,这个生产厂家,不懂茶,否则怎么会把大红袍当成红茶来销售呢?
那么,为什么某品牌出茶饮料的时候,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把武夷岩茶等同为红茶呢?
比如大红袍乌龙茶,大红袍奶茶,大红袍红茶.....等等,不一而足,大红袍红茶只是其中的一款。
在这款产品标签上标明大红袍与红茶两个茶类名称的饮料里,厂家注明,是用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与红茶中的工夫茶拼在一起,做成的一款饮料。
基于该产品当中的主要原料是大红袍与工夫红茶,所以厂家在设计产品标签的时候,把这两款主要原料的名字都放了进去。
只不过,设计师估计是为了视觉效果,没有把大红袍与红茶的名字分开,并且没有把两款茶的名字之间加上间隔,是以,一班和二班的人,都理解成了这款饮料叫做——大红袍红茶。
这里面的不妥之处在于,这两个词汇的维度不同:大红袍是个茶树品种的名字,红茶是一种茶类的名字。
虽然厂家在产品详情里做了弥补,说清了是两款茶拼配而成,但也不妨碍读者继续误解。
从前,大约是十几二十年前,信息不发达,资讯不通畅,大家对茶知识的吸收并不全面。
但这种整个行业一片哀嚎的现象,大多数时候只出现在从前那些资讯不发达的年代。
那时候要想知道龙井茶的情况,去一趟杭州多不容易,只能打电话给熟识朋友,托他去狮峰去问。
就像“芽茶不能用沸水冲泡”,这种谬误,就是在那些信息闭塞的年代,不知道从哪个茶类传出来的,最后被不知内情的茶友们,推广到了所有茶类。
经过这些年的各种佐证,各种辨证,这些误会在逐渐澄清,这些误解也在逐渐化解。
大多数人都拥有了分辨能力,谣言就算出现了,也会有大批的有识之士出来辨伪,出来拆谎。
比如“老白茶只能煮着喝”,比如“红茶只能80度水”,比如“新白茶性寒凉”......
有了上述生造出来的概念,卖做旧老白茶的人,卖中低端红茶的人,卖白茶之外其它茶类的人,才会有机会,把自己仓库里的那些货,清出去。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